□ 本报记者 刘新轩
实习生 蒋林林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的传统佳节——端午节,对于这个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人们除了普遍知道关于屈原的传说、划龙舟、吃粽子的民俗外,端午节还有其他的什么意义呢?而且今年又多了一个闰五月,那么是否就意味着我们要过“两个端午节”?……带着一系列的疑惑,记者近日专访了贺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审专家组专家、贺州民族研究会会长、贺州学院人类学研究所所长、贺州学院中文系郑威副教授。
“端午节,是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节日。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午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 郑威副教授介绍说,端午节的别称也有很多,如天中节(古人认为,五月五日时,太阳重入中天,故称这一天为“天中节”);浴兰节(端午是皮肤病多发季节,古人以兰草汤沐浴去污为俗); 解粽节(古人端午吃粽时,有比较各人解下粽叶的长度,长者为胜的游戏,故有“解粽节”之称);菖蒲节(古人认为“重午”时五毒尽出,因此端午风俗多为驱邪避毒,如在门上悬挂菖蒲、艾叶等,故端午节也称“菖蒲节”)。
今年的农历是闰五月,是否会出现一年中有两个端午节呢?郑威副教授解释说,闰五月并不代表就有两个“端午节”,因为按照民俗的相关规定,任何一个节日必须具备三个要素:固定名称、固定习俗和固定日期。“端午节”应当是阴历第一个五月的“午日”,所以今年只有5月28日才称得上是“端午节”。农历闰月出现的规律大约是19年七闰,具体置闰规则与廿四节气有关。
“五月五,是端午。插艾叶,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龙船鼓,满街路。”从一首娓娓道来的民谣,可以知道端午节不仅仅是吃粽子,祭祀屈原,还有门前插柳放艾叶,手上脖子上戴上香囊,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过去在过端午节的时候,我国有很多传统的庆祝仪式,但是发展到现在,人们能够普遍记忆的就只有吃粽子和赛龙舟两项了。很多关于节日的庆贺活动正在人们被逐渐淡忘”。郑教授解释说,端午节,既不是粽子节,也不是屈原节。端午节就要真正挖掘出其传统文化的深意进行传承,不能简单的一个“吃”,更不是一个“祭”,重要的是其文化内涵。在文化的传承上更应把文化内涵和现代化的生活方式结合起来。在关注人们的生活、关注人生命的质量和关注亲情友情上下功夫,在文化方式和形式上来些创意,更要继续传统。确实让端午节丰富起来,活跃起来,让节日转起来,唱起来,传下去,形成中华民族特色的文化节日理念。
“人文关怀是传统节日的内核,以人为本的启蒙思想是一系列礼俗的缘起。举行各类庆典不是节日的目的,我们需要用现代的观念去重新审读那些古老的风俗,去发现其中蕴含着关注生命的突出的人文精神,这应当是其他节日相比端午节所无法实现的功能。这也是为什么在现代文化不断侵蚀着传统文化礼俗之时,端午习俗又被华夏儿女重新拾起并继承的原因。”
谈到对当前西方节日对我国传统节日带来的冲击和影响,郑威副教授说,同时接受中西文化影响的年轻一代人似乎处在一个很尴尬的位置上,既不能深切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也不能完全适应西方的思维方式。这注定将游离于传统和西化之间,不停地寻找自己的定位。吃着麦当劳、肯德基,喝着可口可乐长大的孩子,比起他们的前辈来更容易接受西方的思想,所以,相比中国传统节日更能释放激情的西方节日便受到年轻一代的青睐。其实西方节日骨子里真正的内涵,譬如宗教,他们是无法作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接受的,西方节日吸引年轻一代人的只是它光鲜的表面形式,很大程度上会导致他们既没有抓住西方节日文化的皮毛也失去了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
如何进一步保护和传承我国的传统节日文化呢?“一定要让老百姓知道为什么过这个节日,不要只是简单的理解成为放几天假。节日民俗反映的是一个国家的传统文化状况,是民族文化的一种标记和文化认同的重要方式,有利于人们增强对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的理解,增加民族自尊心和凝聚力。国家将端午节列入法定节日,就是保护我国的传统节日,更是发扬光大我国传统文化,让我国优秀文化传统万古长青,似水长流。”
责编:bukepar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