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我校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发〔2011〕16号)、《教育部关于做好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教学〔2013〕14号),以及自治区教育厅关于做好2014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系列文件和会议精神。在学校党委、行政的正确领导和高度重视下,在各部门、各二级学院的通力合作下,上下积极采取有效措施,狠抓工作落实,毕业生就业工作顺利推进,成效明显,被自治区教育厅确定为“2014年度广西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考核先进单位”。
一、2014年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
(一)毕业生就业总体情况
2014年我校毕业生数为2570人,其中本科毕业生1881人,专科毕业生689人;师范类毕业生726人,非师范类1844人;广西区内生源毕业生1985人,区外生源毕业生585人。截至8月25日,全校毕业生就业人数2361人,总体就业率为91.87%,其中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为91.76%,专科毕业生就业率为92.16%。
(二)毕业生就业主要特点
1.不同层次毕业生就业情况
(1)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
表1 2014年本科毕业生各专业就业情况一览表
专业名称 |
毕业生数(人) |
就业人数(人) |
就业率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56 |
49 |
87.50% |
电子信息工程 |
57 |
55 |
96.49% |
工程管理 |
106 |
104 |
98.11% |
公共事业管理 |
38 |
35 |
92.11% |
广播电视编导 |
108 |
91 |
84.26%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96 |
93 |
96.88% |
汉语言文学 |
91 |
87 |
95.60% |
化学 |
61 |
57 |
93.44%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134 |
124 |
92.54% |
旅游管理 |
41 |
41 |
100.00% |
美术学 |
24 |
24 |
100.00% |
生物工程 |
34 |
32 |
94.12% |
食品科学与工程 |
64 |
57 |
89.06% |
数学与应用数学 |
77 |
70 |
90.91% |
思想政治教育 |
37 |
34 |
91.89% |
体育教育 |
90 |
81 |
90.00% |
通信工程 |
63 |
56 |
88.89% |
舞蹈学 |
22 |
20 |
90.91% |
物理学 |
26 |
26 |
100.00% |
小学教育 |
117 |
100 |
85.47% |
艺术设计 |
233 |
210 |
90.13% |
音乐学 |
69 |
63 |
91.30% |
应用心理学 |
26 |
23 |
88.46% |
英语 |
211 |
194 |
91.94% |
总计 |
1881 |
1726 |
91.76% |
注:以上数据统计时间均截至当年的8月25日
(2)专科毕业生就业情况
表2 2014年专科毕业生各专业就业情况一览表
专业名称 |
毕业生数(人) |
就业人数(人) |
就业率 |
传媒策划与管理 |
18 |
17 |
94.44% |
服装设计 |
17 |
17 |
100.00% |
工程造价 |
73 |
68 |
93.15% |
化学制药技术 |
19 |
18 |
94.74% |
会计电算化 |
80 |
72 |
90.00% |
机电一体化技术 |
28 |
27 |
96.43% |
计算机应用技术 |
16 |
12 |
75.00% |
建筑工程技术 |
49 |
43 |
87.76% |
建筑装饰工程技术 |
28 |
21 |
75.00% |
旅游英语 |
16 |
15 |
93.75% |
模具设计与制造 |
14 |
13 |
92.86% |
商务管理 |
42 |
38 |
90.48% |
生物技术及应用 |
13 |
12 |
92.31% |
市场营销 |
35 |
33 |
94.29% |
体育保健 |
16 |
16 |
100.00% |
通信技术 |
13 |
12 |
92.31% |
学前教育 |
201 |
191 |
95.02% |
园林技术 |
11 |
10 |
90.91% |
总计 |
689 |
635 |
92.16% |
注:以上数据统计时间均截至当年的8月25日
从表1、表2的各专业就业情况来看,毕业生人数在90 人以上、就业率超95%的专业有工程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汉语言文学;专科毕业生中毕业生人数在70人以上,就业率超90%的专业有工程造价、会计电算化、学前教育。
2.本专科毕业生就业率最高和最低的专业情况
表3 2014年毕业生分层次就业率最高的3个专业
学历层次 |
序号 |
就业率最高的专业 |
专业名称 |
毕业生数(人) |
就业人数(人) |
就业率 |
本科 |
1 |
旅游管理 |
41 |
41 |
100.00% |
2 |
美术学 |
24 |
24 |
100.00% |
3 |
物理学 |
26 |
26 |
100.00% |
专科 |
1 |
机电一体化技术 |
28 |
27 |
96.43% |
2 |
服装设计 |
17 |
17 |
100.00% |
3 |
体育保健 |
16 |
16 |
100.00% |
注:以上数据统计时间均截至当年的8月25日
表4 2014年毕业生分层次就业率最低的3个专业
学历层次 |
序号 |
就业率最低的专业 |
专业名称 |
毕业生数(人) |
就业人数(人) |
就业率 |
本科 |
1 |
广播电视编导 |
108 |
91 |
84.26% |
2 |
小学教育 |
117 |
100 |
85.47% |
3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56 |
49 |
87.50% |
专科 |
1 |
计算机应用技术 |
16 |
12 |
75.00% |
2 |
建筑装饰工程技术 |
28 |
21 |
75.00% |
3 |
建筑工程技术 |
49 |
43 |
87.76% |
注:以上数据统计时间均截至当年的8月25日
从表3的就业率情况看,旅游管理专业市场需求很旺,从实习阶段开始用人单位就开始争先恐后的“抢”人,美术学、物理学属于师范类专业,且中小学美术、物理老师相对较缺。机电一体化、服装设计、体育保健三个专业毕业生多数从企业基层干起,能吃苦耐劳、实践能力较强,比较受用人单位的青睐。
从表4就业率情况看,本科就业率较低的专业主要原因是毕业生就业主动性、积极性不高,存在等、靠、要思想。部分毕业生一直在等待基层项目、地方公务员、事业单位招考,或靠亲朋好友安排岗位。而就业率最低的三个专科专业毕业生职业定位不够明确,专业学习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一定距离。
3.不同层次毕业生就业去向情况
表5 2014年毕业生按就业去向分学历层次就业去向一览表
就业去向 |
综合 |
本科 |
专科 |
就业
人数 |
占就业人数比率 |
就业人数 |
占本科就业人数比率 |
就业人数 |
占专科就业人数比率 |
合计 |
2361 |
100.00% |
1726 |
100.00% |
635 |
100.00% |
党政机关 |
42 |
1.78% |
34 |
1.97% |
8 |
1.26% |
科研设计单位 |
6 |
0.25% |
0 |
0.00% |
6 |
0.94% |
高等学校(含民办) |
4 |
0.17% |
4 |
0.23% |
0 |
0.00% |
中等、初等教育单位 |
140 |
5.93% |
89 |
5.16% |
44 |
6.93% |
医疗卫生单位 |
9 |
0.38% |
7 |
0.41% |
2 |
0.31% |
非公有教学单位 |
178 |
7.54% |
58 |
3.36% |
120 |
18.90% |
其它事业单位 |
106 |
4.49% |
97 |
5.62% |
9 |
1.42% |
金融单位 |
13 |
0.55% |
8 |
0.46% |
5 |
0.79% |
国有企业 |
76 |
3.22% |
50 |
2.90% |
26 |
4.09% |
三资企业 |
10 |
0.42% |
9 |
0.52% |
1 |
0.16% |
私营企业 |
1527 |
64.68% |
1173 |
67.96% |
355 |
55.91% |
部队 |
1 |
0.04% |
0 |
0.00% |
1 |
0.16% |
国家基层项目 |
164 |
6.95% |
163 |
9.44% |
7 |
1.10% |
升学 |
61 |
2.58% |
17 |
0.98% |
44 |
6.93% |
出国 |
6 |
0.25% |
6 |
0.35% |
0 |
0.00% |
其它 |
17 |
0.72% |
11 |
0.64% |
6 |
0.94% |
注:以上数据统计时间均截至当年的8月25日
从表5的毕业生分学历层次就业去向分布来看,无论是本科还是专科,私营企业吸纳毕业生最多,占本科生就业人数的67.96%和专科生就业人数的55.91%。其次是非公教学单位和国家基层项目就业,分别占就业总人数的7.54%和6.95%。
4.不同层次毕业生就业区域情况
表6 2014年不同层次毕业生就业区域分布一览表
全国
区域 |
主要
区域 |
综合 |
本科 |
专科 |
就业人数 |
占就业人数比例 |
就业人数 |
占就业人数比率 |
就业人数 |
占就业人数比率 |
广西区内就业 |
桂东北 |
783 |
33.16% |
558 |
32.33% |
225 |
35.43% |
泛北部湾 |
428 |
18.13% |
317 |
18.37% |
111 |
17.48% |
区内其它市 |
220 |
9.32% |
159 |
9.21% |
61 |
9.61% |
小计 |
1431 |
60.61% |
1034 |
59.91% |
397 |
62.52% |
泛珠三角地区 |
513 |
21.73% |
437 |
25.32% |
76 |
11.97% |
其它
省份 |
长三角 |
44 |
1.86% |
26 |
1.51% |
18 |
2.83% |
京津唐 |
66 |
2.80% |
32 |
1.85% |
34 |
5.35% |
其它省份 |
237 |
10.04% |
171 |
9.91% |
66 |
10.39% |
小计 |
347 |
14.70% |
229 |
13.27% |
118 |
18.58% |
其它 |
70 |
2.96% |
26 |
1.51% |
44 |
6.93% |
合计 |
2361 |
100.00% |
1726 |
100.00% |
635 |
100.00% |
注:以上数据统计时间均截至当年的8月25日
从表6毕业生就业区域分布情况看,学校“立足贺州、服务区域”的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在毕业生就业中得到相应的体现。在广西区内就业1431人,占总就业人数的60.61%。其中,在桂东北地区就业的毕业生人数为783人(贺州市522人、桂林市107人、梧州市154人),占总就业人数33.16%;在泛北部湾就业人数为428人,占总就业人数的18.13%。在区外就业人数有所攀升,广东泛珠三角地区已经成为我校一个重要的区外就业市场,2014年到泛珠三角就业人数为513人,占总就业人数的21.73%;在长三角、京津唐等区域就业人数为347人,占总就业人数的14.70%,与去年同期相比略有增长。随着我校在其他省份招生生源扩大,毕业生回生源地就业趋向明显,毕业生在两广以外省份就业人数在逐年增加。
二、2014年毕业生就业工作主要举措
(一)贯彻落实“五个到位”就业工作制度。坚决执行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强化就业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促进就业工作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继续实施奖惩办法,激发就业工作积极性,设立“完成就业工作奖”和“就业工作优秀奖”、创业奖、基层就业奖等;大力改善工作条件,按照就业工作专用电脑配置要求统一增添了14台电脑,作为二级学院就业工作专用。就业工作真正落实了“组织领导到位、条件到位、责任到位、检查监督到位、奖惩到位”。
(二)积极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基层是有志青年奋斗成才的必由之路,是毕业生了解国情、磨炼意志、砥砺品格、增进同劳动人民感情的生动课堂,是高校毕业生经受锻炼、发挥才智、成就事业的广阔舞台。国家近几年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我校也制定了《关于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实施办法》(校党字〔2013〕3号),鼓励和引导毕业生积极参加“三支一扶”计划、“农村教师特设岗位”计划、“村官”、“选调生”计划等各项面向基层就业的项目,同时引导毕业生到县以下中小微企业工作,鼓励有能力的毕业生自主创业。对2013年、2014年参加基层项目就业的符合条件的毕业生给予300-500元就业助困补贴,对自主创业的部分毕业生给予1000元奖励。2014年我校毕业生到县级及以下基层单位就业的992人,占42%,其中参加基层项目就业的164人,占16%。
(三)大力拓展毕业生就业市场和渠道。为有效服务毕业生,促进毕业生就业,学校在巩固原有就业市场的基础上,不断开拓新的就业市场和渠道。2014年,学校领导多次带队分别到贺州市企业(行业)、泛北部湾地区、泛珠三角区域了解和洽谈就业事宜,听取企业反馈人才培养的意见和建议,建立产学研教育基地;同时通过加强与区内外各人才市场联系,主动邀请人才市场组织企业到学校开展企业宣讲及招聘洽谈活动,举办校园双向选择洽谈会、招聘宣讲会等活动十余场次。继续推进“校政合作”,为贺州市三县两区培养、推荐5名优秀毕业生到基层岗位任职。在学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大调研活动中,组织了26个调研小组,利用暑假时间深入用人单位访谈、走访毕业生、调研就业市场等,为了解人才市场需求、实施人才培养改革等找思路、找对接、找对策。
(四)加强就业指导和就业咨询服务。一是积极邀请市人社局等有关单位,校外专家(企业家)、杰出校友来校举办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宣讲会、形势报告、创业讲座、模拟招聘等活动,开展针对性强的个性化就业创业指导咨询,帮助毕业生认清当前就业形势,引导毕业生正确定位、积极应对、主动就业。全年举办就业方面的报告、讲座等达62场(次)。二是在毕业生中培养就业服务骨干队伍。在毕业班中每班选聘2-5名熟悉就业政策、积极就业、综合能力较强的毕业生作为就业骨干,指导、引领、帮助在求职、就业过程中存在困难或问题的毕业生。三是做好毕业生离校后的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学校分管领导、招生就业处、二级学院分管就业工作领导积极与用人单位沟通联系,为毕业离校后尚未落实就业的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帮助他们尽快就业。为毕业离校后落实就业的毕业生做好就业调整改派工作,通过电话、网络、家访等途径对毕业生进行了3次就业回访,对个人发展提供有效指导。
(五)注重就业信息收集和平台建设。在高校毕业生严峻就业形势下,我校以贺州、广东珠三角经济区及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等区域的人才需求为重点,广泛收集就业信息,促进毕业生就业。我校举办了2014届毕业生“双向选择”招聘会5场(次)(含1次网络招聘),有373个用人单位参会选聘毕业生,比2013年增加67个。通过就业工作网、QQ通讯、电子邮件、就业需求信息板报等渠道发布1060条招聘信息,向毕业生提供了8648个就业岗位。以此有效促进就业目标实现。
(六)加强就业网站服务建设。努力提升学校就业服务网和二级学院网站就业服务栏目的建设质量和服务水平,积极开展网上指导、咨询服务。就业信息第一时间在学校的就业网站、二级学院的网站就业栏目公布,让毕业生通过网站及时掌握招聘需求情况,把握求职机会。还通过网络交互方式及时解答毕业生的疑难问题,开展一对一的就业创业咨询等具有个性化的就业创业指导活动,有效提高了网络就业服务水平。
(七)做好就业情况统计、监督和管理工作。一是学校、各二级学院均设有毕业生就业进展情况公布栏,张榜公布每一时间段毕业生就业的签约率、就业率情况,自觉接受师生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监督。二是落实毕业生就业情况月报制、周报制并行的报送机制,各二级学院每月、每周在规定时间内上传就业数据到就业管理系统并发送相关报表到指定邮箱。三是学校成立了就业跟踪统计管理监督领导小组,定时对各学院就业进展情况开展检查、抽查,并设就业工作监督、举报电话和电子邮箱,方便广大师生员工对就业工作进行意见反馈和监督。
(八)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毕业生就业。学校坚持“立足贺州,服务区域,面向基层,突出特色”的办学思路,培养品德好、基础实、专业精、能力强,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适应地方和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坚持以地方和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实际需求为导向,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方案,大力发展应用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产学研合作教育,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促进毕业生就业。
三、2014年毕业生就业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受家庭、工作环境、生源地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毕业生选择基层就业积极性还不太高,普遍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仍需进一步完善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引导和激励机制。
(二)受区域经济发展及创业观念的限制,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不强、主动性不足。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有待进一步加强,积极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加强与区域相关部门合作,把服务引进校园,切实解决毕业生创业过程遇到的困难。
(三)借助于学校转型发展的契机,促进就业模式创新仍需进一步探讨和加强,以有效推进实习与就业紧密结合。
(四)创业就业指导教师队伍比较薄弱,仍需进一步加强建设,切实提高队伍的素质和指导水平。